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国家高新区经过20多年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龙头”,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标志性引领作用,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我国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
随着中国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高新区需要进一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搭建起了整合、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资源协同的平台,为培育创业型经济打下基础。
资料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高新区达146家,集聚了31160家高新技术企业。他们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4521.6亿元,占全国企业的31.8%,全部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162.3件,是全国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8.5倍。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30.8%,技术合同成交额2635.6亿元,占全国26.8%。
国家高新区持续优化环境与氛围,在全国率先掀起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涌现出一大批以创业咖啡、创业苗圃、新型孵化器为代表的众创空间。“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模式正在成为我国的重要创业模式,创业“新四军”日益成为创业主群体,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的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据统计,2015年146家国家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收入25.37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长17.4%。
北京
中关村,老牌的国家高新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孕育了280多家上市公司,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专利方面,2015年,中关村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6万件,获专利授权34946件,同比增长52.2%。中关村技术交易额超3000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中关村企业正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企业数量方面,截至今年3月底,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84家,其中境内182家,境外102家,市值超千亿元的企业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4.8万亿元。“独角兽”(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公司)企业超过40家,在全球创新区域中,数量仅次于美国硅谷。
人才方面,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示范区已引进入选“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1091人,占全国引进此类人才总数的21%;引进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人才512人,占全市引进此类人才总数的68%。施一公、王中林等一批科技创新国际领军人才的集聚,使中关村加速形成了全球性的创新人才优势。
中关村正在建立和完善面向全球未来重大标志性原始创新技术的发现和挖掘机制,并主动面向3个领域超前布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如计算机视觉、机器深度学习、自然语义分析、智能机器人;颠覆性原创新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液态金属;前沿生物技术,如微生物、靶向免疫、基因编辑、高端智能医疗设备、医疗机器人等。
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发展,整合利用全球高端创新创业资源,瞄准未来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构建“高精尖”原创技术引领格局与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经济结构,这将保证中关村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与经济竞争。
一、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中关村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催生一批自主创新成果。
截止到2015年底,中关村企业共创制发布标准5576项,其中国际标准207项、国家标准3111项、行业标准2078项、地方标准180项。2015年,专利申请量突破6万件,获专利授权34946件,同比增长52.2%。2015年,中关村技术交易额超3000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八成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
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中关村企业正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比如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的智能识别;地平线、驭势科技的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百济神州的抗癌新药;科信美德的糖尿病新疗法;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捕获真核细胞剪接体三维结构;京东方、利亚德的高端显示技术。
二、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 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
2014年以来,中关村积极推动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同时,聚焦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经济区等重点合作区域,坚持以协同创新引领协同发展,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企业在河北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2000多家,在天津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1100多家。
中关村加快整合利用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支持企业引进来、走出去。
引进来:中关村吸引英特尔、微软、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设立分支机构200多家;吸引中意技术转移中心、葡萄牙仕博创新管理咨询公司等52家国际化创新服务机构以及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ISA)、国际垃圾处理产业发展联盟等国际型产业联盟在中关村落户。
据不完全统计,中关村现有外籍和留学归国人才2万多人,并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研发合作。
走出去:中关村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目前,中关村企业在海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多达562家,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关村在境外建立创新平台和孵化载体,中关村企业在海外上市、并购和投资,中关村共有海外上市公司102家。联想集团先后收购IBM个人PC业务和x86服务器,摩托罗拉移动智能手机业务,成为个人电脑市场份额的全球第一;清华紫光收购了芯片龙头企业展讯通信,快速跻身于国内芯片设计领域的巨头行列。
三、成为我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关村围绕扩大开放式创新、新业态监管模式创新、央地融合创新等重点改革领域,推动70余项改革举措,当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田。
中关村重要改革举措,包括: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指导下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股权激励试点、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改革等政策试点,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两年来已有104家科研单位参与股权激励试点。
在中组部指导下为领军人才搭建事业平台,聚集了大批全球创新创业精英。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在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工商总局在中关村率先开展19项商事制度改革,优化工商登记流程,支持设立创业孵化集聚区,为创业者提供便利。
国家食药总局实施支持中关村食品药品监管及产业发展的12条政策,设立国家食药总局中关村审评分中心绿色通道,开展国际临床多中心评价互认、上市药品许可持有人制度等改革试点。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中关村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中关村支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关村支局),开展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改革、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管理改革等试点,外债宏观审慎管理改革试点一年,已累计为10余家企业节约财务成本约9000余万元。
天津
如今,全市70%的软件企业和53%的系统集成企业,形成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优势产业链,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60%。
除了聚集一批掌握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天津高新区还围绕自身主导产业,打造了多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去年,天津高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7600家,数量、增量均保持全市第一。截至去年年底,高新区拥有有效专利14344件,占全市比重达到13.8%。
天津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尹继辉提出高新区的发展目标,即:到2030年初步建成世界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一方面起码要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在产业方面制定世界标准,具有产业话语权的平台或企业,同时有一大批小精专、质量发展非常好、效益非常高,有自己独特技术和专利的小精尖企业。
近年来,天津高新区紧密结合国家和天津市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为主线,积极构建产业生态,全方位挖掘、利用北京地区的研发、人才、项目资源,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助推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一、明确产业主攻方向
近年来,天津高新区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积极构建产业生态、扩大公共资源,在促进企业集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天津高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明确了主攻方向,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文化创意三大领域发展成为园区的重点产业。天津高新区通过聚焦北京央企和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在这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聚集了奇思科技互联网软件创新基地、天地图北斗产业基地等信息安全产业核心项目;新能源汽车领域从北京市引进了恒天新能源汽车、国能新能源汽车、华泰汽车等行业龙头;新能源领域汇聚了中节能智能玻显、合纵科技、突破电气等企业。
而在引进北京地区的重大项目方面,天津高新区重视在新产业中发现新的具有号召力、影响力的关键人物,积累了一大批高端项目的投资人、科学家和职业经理人。凭借有限公共政策的引导和高效的客户服务体系,先后引进了360、百度、今日头条等具有鲜明新商业模式特征的高成长性领军企业,并云集了以国能新能源汽车董事长蒋大龙、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等为代表的创新型领军人才,逐步形成园区独特的公共资源圈与公共关系网络。
今年以来,天津高新区继续乘胜追击,新引进的京冀项目占比约50%,项目投资总额占比约60%。中海油集团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和机构近6000人入驻塘沽海洋科技园,京津高铁Wi-Fi、中文在线集团北方总部等11个北京区域创新产业项目落户。
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要了解天津高新区如何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就不得不提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的建设。据了解,京津合作示范区是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支持共建的试点示范区域。目前,天津高新区正积极筹备成立未来科技城管委会,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天津高新区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不仅建设了京津合作成果交易展示中心,还组织25家重点企业启动京津冀协同创新项目研发工作。同时,天津高新区引进了清华大学启迪创业孵化基地及产业基金,吸引易康泰科汽车电控等13个清华科技园的优秀创业孵化项目落户;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在自主可控信息系统领域开展合作,推进飞腾CPU芯片、麒麟操作系统等重点研发项目;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微电子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建设蒸发冷却技术实验室、微波芯片研发生产等项目,使得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河北石家庄
资料显示,2015年,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2006亿元,同比增长15.3%。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2015年对115个国家高新区进行排名,石家庄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5名,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4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给石家庄高新区带来了多个“中字头”的大型国企,一大批产业园拔地而起。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在成为我们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央企、世界500强以及国内知名企业纷至沓来。”石家庄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吴时茂说,高新区综合实力最近两年大幅跃升,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
一、借京津冀协同发展“东风”乘势而上
据高新区经济发展局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实施以来,石家庄高新区积极承接京津高端产业转移。目前已与京津签约项目21个,总投资230亿元。
石家庄高新区与京津科技服务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整合京津优质科技资源,促进京津科技资源向河北转移与渗透,促进京、冀两地科技合作和产业升级。
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
高新区陆续出台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制度》《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扶持政策》《人才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每年由区预算安排6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目前,高新区已拥有3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9个院士工作站、4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全国高新区唯一创新中国智库院士调研基地以及9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
三、积极改善投资环境
3年来,高新区财政已累计兑现各类政策资金6亿多元。此外,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引进的创新人才奖励资助。
石家庄高新区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转变政府职能。2015年12月1日成立了行政审批局,通过整合审批职能,将分散在9个部门的151项审批职责全部划转到行政审批局,21枚公章变成了1枚行政审批专用章,实现了‘一枚公章管审批’,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
有专家表示,“十三五”是石家庄高新区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机遇期,石家庄高新区将成为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石家庄高新区将加快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各方资本到来。
轻松一扫 投资资讯随时有
400-600-3737
手机联系:13062625088
微信联系:13062625088
QQ 联系:746583727
地纬招商网-招商投资门户网站
专注招商投资服务10年
拥有全球千万招商投资信息大数据
线上招商推广,线下项目推介
为政府、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招商代理服务
让招商投资更简单 更精准 更高效
版权所有 上海百程商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44607号-2 Copyright © 2022 www.zhongguozhaoshang.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