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团点评在此时上线打车业务,其围城打援的战略意图下既有对增长乏力的滴滴的网约车市场的觊觎,也有对旧巨头A(阿里)T(腾讯)的战略试探。
2月14日情人节前后,美团点评低调上线了打车服务。没有预告,低调官宣,似乎一开始就没想声张。
本来,任谁都以为网约车市场的格局已定。
随着滴滴最后一个“真正的敌手”——Uber中国的拼斗以合并落幕,打车软件的补贴大战也应声结束。随后便是政府出台网约车新政,落地门槛再度拔高。
没有人会想到,这个时候居然还会有新的入局者,还是王兴的美团点评。
美团点评在此时上线打车业务,其围城打援的战略意图下既有对增长乏力的滴滴的网约车市场的觊觎,也有对旧巨头A(阿里)T(腾讯)的战略试探。
很有可能,不久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凭借经年经营积累起来的“打车帝国”滴滴,不过是“黄雀”美团点评的市场探路工兵。
以上,当然只是我们的猜测,作为网约车市场上的新兵,美团点评能够与滴滴抗衡吗?
面对美团点评这个搅局者,刚刚沉寂下来的网约车市场是否会硝烟再起?
美团一下,马上出发
来,让我们打开美团点评的App,把位置定位在南京。
原本是“旅游出行”的入口,如今被替换成了“打车”按钮。
从目前网友使用美团点评打车的截图来看,美团点评打车业务和滴滴无论是使用界面还是流程,都非常类似。
这并不是接入滴滴之类的第三方服务,而是自己独立运营的业务。
根据服务协议显示,美团点评打车服务由“上海路团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什么来头呢?
从工商信息显示可得知,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1月12日,注册资本为500万,法定代表人是王慧文(美团餐饮平台总裁),有两个个人股东:王兴(美团创始人兼CEO)、穆荣均(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
美团点评上线打车服务并非玩票性质。虽然目前仅在南京单个城市试水运行,但未来很有可能在更多城市上线该功能。
从美团点评打车的其他动作上,也能看出美团点评想要涉足出行领域的决心和野心。
据美团点评打车平台的司机透露,美团点评打车业务刚上线不久,平台上目前的车辆比较少,数量大概在300-400辆。
与其他出行平台相比,美团点评打车对司机们的返点也较高,与滴滴平台22.5%的扣点相比,美团点评平台对司机的扣点仅为8%。美团点评最后给到司机的是扣点后金额的1.7倍。
而高额的补贴之下是对司机资质的高要求。
美团点评打车对司机的审核很严格,司机的驾龄必须达到3年以上、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有南京本地的居住证以及南京警方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等。不仅如此,信用良好的司机相互之前还必须进行互相担保最后才能进入平台。
在滴滴刚刚结束补贴大战之后,美团点评却又高举起补贴大旗,这对于过年期间因加价问题和用户打车难而负面消息频出的滴滴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美团点评选择在滴滴、易到等平台已经在政策方面趟平了道路,滴滴元气受损之时进入网约车市场,绝非巧合,显然是有备而来。
另据媒体报道,目前美团点评已在申请网约车牌照。王兴要跟滴滴抢网约车市场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围城打援,王兴是怎么想的?
作为全球最大的吃喝玩乐服务平台,美团点评的“突然”跨行“出行”,某种程度上并不是无来由。
正如美团方面所称,在美团点评最具优势的业务领域,如餐饮、酒旅、电影、KTV休闲娱乐等,确实都与打车出行密不可分。
那美团点评会在这项与主营业务“密不可分”的新业务上重金投入吗?还是仅将打车作为现有业务的补充?
对于这个问题,快消专家、中略资本合伙人高剑锋认为,“现在的时间点已经过了,出行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并且出行的格局也基本定型。现在美团点评打车是围绕其产业链来的,是其业务的补充。结合美团点评现在的业务情况来看,投入重金运营应该不会。美团点评的定位是覆盖用户的全生活范围,因此,美团点评未来应该会把打车作为独立的事务部。但任何战略都是分几步走的,从现阶段的操作层分析,短期内美团点评打车还是作为美团订餐、酒旅等业务的补充。”
这是保守的现状。从美团点评庞大的体量来看,近6亿的用户量,和日订单量超1300万单,移动端月度活跃用户超1.8亿的流量优势,辐射出的能量是巨大的。利用“出行”将各个关节打通,将业务之间做成一个生态,形成完整闭环也并无不可。
但也有可能只是王兴放出“烟雾弹”。从战略角度而言,如果真有可能替代滴滴拿下中国的网约车市场,即便半壁江山,也会为如今价值200亿美金的美团点评再增加一倍的估值。
另一方面,打车比外卖的用户需求更高频,推出新业务有可能改善美团点评的营收状况,而这正是美团点评现在迫切需要的。
因为美团点评已拿到7轮融资,却还在亏损。而2016年1月美团为了换取190亿F轮投资时,与投资方签订对赌协议,承诺两年内IPO,并且估值不得低于1350亿人民币。
就在去年9月,美团点评的估值突然从1236亿暴跌到858亿。这里面有投资人对其2014亏损24亿,2015扩大至105亿,2016业内判断超过150亿的连续亏损的失去信心。
所以,如何止损并拿出能够打动资本市场新的兴奋点,进而提振低迷的估值,是摆在王兴等人面前的问题。
想要放手一搏的美团点评打车还有机会吗?一家独大的滴滴出行还有空间留给后来者嘛?
“黄雀”美团点评如何夺“嫡”?
对于目前的网约车市场而言,美团点评属于“跨界”。经营累年的滴滴在出行领域的先发优势自然很难轻易撼动。
根据移动数据监测公司TrustData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网约车平台市场表现分化明显,第四季度滴滴出行月活跃用户量为3723万,易到约车月活跃量用户达93万,而神州专车月活跃用户量为53万,足以显示滴滴已占据网约车市场绝对霸主地位。
除了市场份额占有率第一,滴滴打造积累的各种基于智能出行的大数据技术,改变用户出行方式的多元服务,以及品牌优势,短时间内,美团点评都难以消除两者之间的差距。
但美团点评就是如此“不管不顾”地突然“袭击”了网约车市场,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是真的鲁莽吗?经历过千团大战的王兴何其不明白此时滴滴的状态,已经“三而竭”。
数据说明一切。
首先,最重要的指标莫过于渗透率和用户活跃度。那么,我们不妨从各个App运营表现数据上对美团点评和主流打车App进行对比。
根据第三方数据平台的监测显示:和几款主流打车应用相比,美团点评的渗透率可谓是一马当先,高达 26.9%;目前在打车行业内一家独大的滴滴也有着 10.37% 的超高渗透率;易到和神州两款应用的渗透率则偏低,分别为 1.06% 和 0.46%。
在DAU用户日活跃度方面,美团点评也保持着领先优势。在 Android 端上,美团点评在 2 月 10 日的 DAU 数量约为 1\,640 万,滴滴也接近 1\,000 万,神州则接近 30 万。
从上述数据可知,美团点评不论是在渗透率还是在 DAU 上都占据着平台优势。有趣的是,美团点评和滴滴在 DAU 的趋势上表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这或许意味着两者所在的行业原本就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同时,在时间点的选择上,美团点评也无疑占据优势。《网约车新政》的发布使行业的政策环境趋向于明朗,同时也对滴滴和易到等主流打车应用造成了一定影响。美团点评入局除了可以将试错成本降到最低以外,还成功把握住了整个行业的低点。
网约车市场恐怕又要点燃新的战火了。
美团点评虽然从未尝试过出行服务,但点评和团购业务无疑使得美团点评积累了大量管理线下外部团队的经验,许多线下的坑不会像从零开始的团队那样再踩一遍。
另外美团点评平台积累了14年的消费数据,这些数据将会为美团一体化解决“行”的问题提供不小的便利。
而美团点评从“吃喝玩乐”跨界“出行”,无疑也是走了捷径。要从美团点评上体验餐饮、酒旅、电影、KTV休闲娱乐等服务之时,顺手打个车往返目的地,也是十分合理的。不可否认,吃喝玩乐和出行场景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但凭此便说网约车霸主之位将要江山易主,未免言之过早。
整个网约车市场虽然并非毫无机会,但留给后来者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在经历了补贴烧钱、业务厮杀、收购合并、新政落地等重重淘汰后,生存下来的滴滴、易道、神州三者分立天下,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美团想要重新圈地,还要问问这三者答不答应。
此外,想要在网约车市场夺得一席之位,首先要迈过的是资本的高门槛。出行领域拼了这么多年,拼到最后就是资本肉搏,耗资拿出诱人的补贴终结拿不出的平台,然后再被更“有钱”的平台PK掉,以此往复。
而滴滴能够在生存大战中存活下来,并夺得霸主地位,与自身超强的融资能力,密切相关。
反观美团点评,现有的团购、酒店、外卖三大主营业务均面临增长乏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想要为美团打车提供充足的资金,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
日前TrustData和腾讯针对O2O行业先后发布报告,显示尽管美团点评依旧依靠交易额排名第一,但日成交量已被口碑超越。
总的来看,美团点评的三大主营业务均受到波及,具体表现为团购日渐式微、外卖不断烧钱、酒店业务无法达到第一梯队水平,低端酒店难以实现盈利。
之前开辟的战场尚未收割,美团点评又要坐到网约车这张赌桌上。美团点评想要分得网约车市场这块蛋糕并不容易。
啃不啃得动,还要看美团点评能够拿得出多少钱来往补贴的黑洞里面填;能不能点亮一条康庄大道,还要看美团点评用这笔钱烧出多少想象力。
在拉勾网上,我们惊奇地发现,美团点评发布了不少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方向的职位需求。我们不禁要问,王兴你究竟要干什么?
新的战争,真的要开始了吗?

轻松一扫 投资资讯随时有
400-600-3737
手机联系:13062625088
微信联系:13062625088
QQ 联系:746583727
地纬招商网-招商投资门户网站
专注招商投资服务10年
拥有全球千万招商投资信息大数据
线上招商推广,线下项目推介
为政府、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招商代理服务
让招商投资更简单 更精准 更高效
版权所有 上海百程商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44607号-2 Copyright © 2022 www.zhongguozhaoshang.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