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2017泰达“一带一路”海洋高端技术论坛在天津开发区正式开幕。在出席论坛的嘉宾们看来,中俄两国在海洋经济领域优势互补,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天津开发区可以成为中俄海洋经济领域加强交流合作的平台。就在本届论坛上,坐落于开发区的海之星(天津)中俄海洋高新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未来俄罗斯相关领域内的先进技术及科技成果将借助该研究院进入国内,助力海洋经济发展。
泰达有望发挥平台作用
“一带一路”和“海洋高端技术”共同构成了此次论坛的主题。商务部欧亚司商务参赞刘雪松表示,当前中俄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两国既是海洋大国,也是科技大国,在海洋高端技术领域合作具有广阔前景。此前,中船重工为俄罗斯红星造船厂建造的4万吨浮船坞顺利实施;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公司维修俄方两座半潜式钻井平台顺利交付。
在刘雪松看来,天津开发区作为本届论坛的主办地,未来将在中俄海洋合作方面发挥平台作用。他指出,天津开发区在政府服务、产业配套、人力资源、交通环境方面优势明显,为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亚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中俄双方可通过该平台整合两国海洋学界的优势资源,充分释放技术资金和人才潜能,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俄罗斯一系列战略政策对接,未来有望发挥示范效应。
就在昨天的开幕式上,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便与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圣彼得堡锅里海洋技术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俄罗斯联邦委员会高新技术项目促进委员会等俄方知名院所及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分别签署战略协议。上述合作的达成,一方面将加速海洋高端技术的引入,一方面将为中俄合作项目发展提供多渠道、立体化的资金支持。
研究院架起合作桥梁
在出席本届论坛的嘉宾们看来,俄方在海洋经济领域具有技术优势,而中方则拥有资金、产业化以及市场方面的优势。双方合作,既存在广阔前景,但同时也存在在产品认证、工程管理、安全生产、建设和工业项目设计等领域标准不尽相同,企业间技术标准转换费用较高等方面的问题。
如何实现中俄海洋经济领域企业更好的交流合作?在本次论坛期间成立的海之星(天津)中俄海洋高新技术研究院,有望成为双方企业合作的那座“桥梁”。据介绍,该研究院将以海洋高端技术的研发、应用、服务为切入点,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整合国际优质资源,打造中俄海洋高端人才技术交流、中俄知名院校联合研发、中俄海洋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推动的聚集平台。未来俄罗斯相关领域内国际一流的先进技术及科技成果将通过此平台同中国相应的需求企业达成完美对接,切实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目标,助力中国海洋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
天津海之星水下机器人有限公司张扬介绍,研究院希望成为中俄企业、团队合作的桥梁,保障技术对接的顺畅实施。同时,根据一些项目的特别需求,他们也会参与投资,加速俄方技术在国内的产业化。正如同支付宝之于网上购物提供的保障,我们也会凭借自身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技术经验为双方的合作进行预判,降低风险。
昨天,海之星(天津)中俄海洋高新技术研究院联合俄罗斯多个相关单位与国家海洋局以及多家天津开发区企业签署相应三方协议。俄罗斯科学院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利奥波德·勒补科夫斯基表示,中俄双方有着很深远的海洋合作基础。下一步,将重点围绕海洋上的石油勘探、生态和气候问题、新航路的勘探等中方关注的重点领域开展合作。
刘雪松建议,两国企业用好投行、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中俄投资基金以及其他鼓励性政策,打造优势互补、高效运作、合作共赢的产业链、价值链。